外阴尤因肉瘤

外阴尤因肉瘤

概述:外阴尤文肉瘤/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经近年来从免疫组化、电镜、细胞培养、分子生物学多角度研究,发现尤文肉瘤是原始神经外胚层瘤(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-tumor)的一种。相继有Habib(1992)、Scherr(1994),Paredes(1995)、Vang(2000)、Takeshima(2001)、La-zure(2001)各报道1例。Nirenberg等(1995)在总结10例外阴原发肉瘤时报道1例外阴尤文肉瘤,虽然免疫组化检测MIC2蛋白产物为阴性,但超微结构观察支持尤文肉瘤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外阴尤文肉瘤较少见。发病在年龄10~45岁,中位年龄为23岁。

病因

病因:外阴尤文肉瘤/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是从神经嵴衍生的原始性肿瘤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肿瘤呈分叶状,界限清楚。切面灰白色,质脆,有弹性,中央可见出血、坏死和囊性变。
    镜检见大小一致的小圆形细胞巢状分布,排列紧密。细胞边界不清,胞浆少,核圆形,染色质颗粒状,核仁小且不太清楚。核分裂象可见,为1~3/10HPF。部分可伴有局灶Homer-Wright(H-W)菊形团结构或玫瑰花结样结构。间质少,无网状纤维。瘤细胞胞浆PAS阳性,不耐淀粉酶消化。电镜下见未分化间充质细胞,核染色质均匀分布,见糖原聚集,部分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。
    细胞O13(HBA71抗原;P30/32,MIC2)阳性,波形蛋白、CD99阳性。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(NSE)、神经突触素(SY38)、嗜铬素(CgA)、角蛋白部分可呈阳性。
    所有的尤文肉瘤中均有EWS基因的重排。约95%的尤文肉瘤具有因染色体易位-t(11;22)(q24;q12)而致的特异性EWS/FLl-1嵌合基因,少部分具有t(21;22)(q21;q12)而致的EWS/ERG嵌合基因。不管是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(RT-PCR)方法检测EWS/FLI-1的转录还是用荧光原位杂交方法(FISH)检测EWS基因的重排,都可以辅助明确诊断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主要表现为外阴缓慢生长的块物,活动,有触痛和波动感,大小0.5~4cm。术前常误诊为脂肪瘤或巴氏腺囊肿

并发症

并发症:晚期肿瘤转移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肿瘤标志物检查、肿瘤分子标志检测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组织病理学检查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Takeshima等提出在HE染色中尤文肉瘤容易误诊为腺癌,而在细胞印片中可清楚见到玫瑰花结样结构,认为必要时可结合细胞印片。另外,还需注意与其他小圆细胞类肿瘤如恶性淋巴瘤、胚胎型横纹肌肉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、Merkel细胞癌、脂肪瘤、巴氏腺囊肿等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早期手术切除,大多采用局部病灶广泛切除术。术后给以长春新碱、多柔比星(阿霉素)和异环磷酰胺联合化疗和(或)放疗。

预后

预后:曾有1例仅用放疗和化疗,诊断后10个月死亡;1例行局部病灶切除后3年复发,部分外阴切除术后12个月无瘤生存。曾有3例手术加化疗和(或)放疗,随访7个月、8个月、18个月,均无瘤生存。

预防

预防:定期体检、早发现、早治疗,做好随访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